媒体看师大
  

天津教育报:不愿人生平如水 喜将今生付流年——记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


发布时间:2020-12-18

40年来,他不以职称、晋升为目标,执着坚守践行初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偏远村落,绘制了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体质表型“地图”,获得了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的完备数据——

不愿人生平如水 喜将今生付流年

——记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连斌

位于广西省防城港市东兴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小岛因是我国京族唯一聚居地,被称为“京族三岛”。12月15日,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郑连斌教授又启程,带领天津师大体质人类学团队对京族进行人类学调查,这里就是他下一个目的地。

启程前,郑连斌总是习惯性地让团队中的教师和6名学生再演示一遍测量过程,亲自确认团队成员掌握的每一个测点是否准确,以保证实际测量万无一失。“调查需要测量者和记录者两个人的默契配合,大家要时刻保持团队的整体性。”每次“出征”前郑连斌都悉心叮嘱工作细节和吃穿住行,而这位即将经历舟车劳顿、奔赴科研最前线的老人已经年逾七旬。

在传统体质人类学研究领域,郑连斌教授始终“在路上”。两周前,郑连斌刚从上海返程,他在2020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上被授予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40年来,他带领团队成员走遍了全国各地,田野调查行程约30万公里。截至目前,共进行了38个少数民族和22个省的汉族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体质人类学数据库,绘制了一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体质表型“地图”。而他立足国家长远发展需要,执着坚守、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潜心研究、言传身教的精神更使其成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和大学教授的典范。

“总要有人来做这件事”

“比如我们想生产帽子,就需要知道人的头围数据;我们在教室里把黑板装在多高的位置上,也需要学生的身高、坐高数据……可以说,为国家提供最精准的人体数据,对国家工业、食品、教育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作用。”谈到中国民族体质研究工作,郑连斌总是兴致勃勃。

郑连斌回忆起上世纪80年末起步的科研工作,他花了三年时间跑遍了内蒙古11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对蒙古族进行体质测量。2009年,由天津师范大学牵头,郑连斌带领团队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

40年,不仅是时间上的坚持,更是对个人得失的考验。郑连斌介绍,国内人类学刚发展起来的时候,都是以体质人类学为基础,上世纪80年代,类似这样野外调查的团队很多。但90年代以后,很多人都转向了容易出成果的分子人类学,传统的体质人类学就被冷落了。“从现在起再过几百年,那个时候的人想知道现在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数据就是珍贵的资料。”

郑连斌说,体质数据测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始终坚守这个阵地。现在国内体质人类学工作最突出、还在长期坚持的三个团队中,有两个团队是郑连斌创建的,一个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团队,一个是天津师范大学团队。

“问题不大”“都是小事儿”

“郑连斌教授四十年执着坚守,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把课题选在祖国大地上,把调查做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偏远村落,实现了中国各民族体质人类学的完备数据。郑教授是‘破五唯’的典型代表,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天津师范大新鼎娱乐长钟英华这样评价郑连斌。

郑连斌用手中的仪器测量着国人的体质数据,同样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在郑教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在艰辛的过程中更看到我们这份工作的意义。无论面对多艰苦的环境、多棘手的问题,他总是用‘问题不大’‘都是小事儿’一笔带过,以学者的谦谦之风解决困难。”团队成员、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宇克莉说,“其实我们总劝年事已高的郑教授不用再奔波了,但他每次出发都义无反顾,冲在最前头。”

在日喀则地区的中尼边境上,有一个独特的族群——夏尔巴人。郑连斌也曾带领团队到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对夏尔巴人进行体质测量。“夏尔巴人都住在山顶,车到半山已经上不去了。”团队成员、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包金萍讲述到,虽然垂直距离只有400多米,但大家在这条危险崎岖的山路上足足爬了一上午,登了1900多级台阶才最终到达。“你都想不到,第一个登顶的竟然是郑老师。其实,郑老师的腿一直不好,前几年还做过手术,但他从来都是比年轻人还拼,比体育人还能吃苦。”

“我要让每个人有收获有成长”

“吃苦耐劳、敬业踏实、乐观不抱怨……郑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影响着我们。”团队成员、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晴阳说,“‘不抱怨,认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品质。”

郑连斌虽然长期在外,投身科研,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教师。郑连斌说:“每次出发前,我都会给他们打‘预防针’——跟着我,得吃苦。但是,我要让团队成员在吃苦的同时有收获、有成长。即使坚持在这个‘不容易出成果’的方向,也能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当被问到他带过多少团队成员时,他说:“我把每一个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看作我的学生,从天津师大到内蒙古师大,甚至其他高校投身这项研究的人,我会毫无保留地向他们分享研究成果,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的社会学学科排名中,郑连斌教授的论文影响力位列第一。截至目前,郑连斌团队已经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和郑老师一样,这些青年师生也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郑连斌说,他不会停下脚步。他希望和后来人一起继续坚持,将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相结合,将微观人类学与宏观人类学相结合,不断将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推向深入。

来源:2020年12月18日 天津教育报 第A1版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