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师大
  

天津日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1-09-24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凝聚力的象征,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内在精神支柱。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新征程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正确认识、辩证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的两种思想文化体系,但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与道德理念,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诸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比如,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道立于两、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都有着天然的契合相通之处。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类”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以及二者之间价值内涵的互补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具有海纳百川的极大包容性。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改造了诸多外来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历史、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非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对立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

二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肥沃土壤。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涵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新篇章,是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的必然要求。

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态,使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一个国家最具特点、最能表现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的,就是其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群众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使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援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阐释严谨治学精神的“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重新赋予了“实事求是”以全新的理论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构建了扎实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丰富而生动的哲学语言,充满着富有智慧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形态,构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民族形式。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深厚的道德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纳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不断汲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辉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辉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丰富的思想精华,也有一些封建糟粕。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现实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作用,也要注意到传统文化中受历史条件限制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一些陈旧过时的因素,需要予以摒弃或改造。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资源的当代价值,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对其进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创新性转换。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传统而不盲从传统,对于积极的精神要发扬,对于消极的东西要坚决抵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拓前进。

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留下的智慧结晶,融聚了大量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烙印,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蕴含的辩证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自身,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思想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许多珍宝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掘、梳理和提炼,对其中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思想加以批判吸取,赋予其新的内涵。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实践,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和丰富实践,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回应并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各方面具体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

(作者秦龙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玉福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2021年9月20日 天津日报 第7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1-09/20/content_157_5053739.htm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