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师大
  

天津教育报:相声舞台上的洋面孔


发布时间:2021-10-12

“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在第三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的舞台上,一连串字正腔圆的贯口“ 报菜名”惊艳全场, 更令人意外的是,表演者中竟有几副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洋面孔。

此次相声展演,天津师范大学报送的作品斩获颇丰,其中由中外师生联袂演出的群口相声《非比寻常》获表演类创新才俊奖。该作品是由天津师范大学教师、青年相声演员杨皤和他的学生王子晨创作,并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留学生唐磊(马达加斯加)、孔爱凯(肯尼亚) 以及助演嘉宾著名快板演员张楠共同表演完成的。故事结合传统相声表现技法,并同非洲文化元素巧妙融合,通过中非选手相互比拼,争抢参加马季杯名额展开叙事,展现了非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果,是以文化通民心、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写照。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唐磊和孔爱凯于 2016 年来到天津师范大学学习, 并在机缘巧合下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次课间,汉语老师播放了一段相声。起初我被演员们流利的口才吸引,细细品味更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所在。”孔爱凯回忆起他初识相声的瞬间。与他同班的唐磊是一个更资深的“ 票友”,不仅广泛收听收看各种相声节目, 还经常出入天津的相声茶馆现场观摩欣赏,并多次登上校内外的舞台进行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两人发现了彼此之间的共同爱好,于是一拍即合,组成搭档,一起钻研相声艺术。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国际学生体验中国文化,建立了相声、快板、国画、中 国歌曲演唱等艺术课堂,聘请了专业演员、专业教师为艺术指导。他们就是在相声课堂上,与著名曲艺演员、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张楠老师学习快板、相声。

作为外国人,说相声遇到的最大难关就是语言问题,来中国已经数年,两人中文已经学得比较纯熟,但对一些方言俚语,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声发源地京津地区的发音有许多儿化音,我有时吐字不清楚,闹过一些笑话。”唐磊谦虚地说,“由于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有时不太了解一些语言中蕴含的意义,导致找不到笑点,抖不好包袱。”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就要有针对性地克服改正,中国的一句老话“ 勤能补拙”,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唐磊和孔爱凯学习相声付出的努力。课业之余,唐磊随时随地戴着耳机,沉浸在相声的世界中模仿学习。孔爱凯一遍遍地背诵经典的相声段子,每天都要在其中投入两三个小时。

除了自身的努力,两人的进步也离不开师长同学的帮助。唐磊说:“在学习相声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和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解释每一句话的文化背景及需要表达的意思。中国同学也经常帮我们解决发音的问题。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老师与同学们都非常支持我们,一直鼓励我们继续学下去。” 对于孔爱凯来说,除了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也对自己的搭档充满了谢意:“ 我俩在练习相声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困难, 但总会互相鼓励。唐磊教了我不少东西,我俩的默契一言难尽,特别开心能够做他的搭档。”两人在常年的搭档练习下,相声水平突飞猛进,在校内外中外学生联欢等场合频频登台,在大学生相声圈也逐渐小有名气。

这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上参演的作品《非比寻常》,是杨皤与王子晨根据留学生特点量身打造的,两位留学生演员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生动的舞台演绎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唐磊在舞台上表演的贯口流畅自如、吐字清晰,孔爱凯演唱的京东大鼓, 字正腔圆、颇有神韵,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展演结束后,多位艺术家、相声专家都对该作品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宝贵的修改和提升意见。“非常荣幸能够和三位老师一起上台表演,代表天津师范大学参赛并获奖。”唐磊激动地说,“这是一件令人终身难忘的事情,既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与认可,也是对我们未来继续学习中国文化的一种鞭策。”

谈及未来的打算,两人均表示将留在中国继续深造,接触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钻研相声艺术。希望有一天能够学以致用,成为中非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架起中国与非洲友谊的桥梁。

来源:2021年10月11日 天津教育报 第A2版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