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融媒 |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同语同义传心声 知心知音四海情
“我所追逐的,是红旗上的五角星所闪烁的光。”
骄阳似火,芳菲竞放。值此时节,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四海同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分赴安徽、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地,以农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三大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率较低地区为重点,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暑期课堂、走进百姓家中,从当地实际出发,立足地方传统,挖掘地方特色,志愿者发挥“中文+师范”专业优势,将推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
黄发相扶
红色情怀“洒”边境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云南曲靖、临沧两个边境地区,推普志愿者走访当地老人,采集历经岁月依旧闪亮而振奋人心的红色故事编纂成册,并在“喜马拉雅”广播平台开设线上电台,用标准的国家通用语朗读播报,助力红色精神传播,拓展普通话推广途径。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呈现的山乡巨变,志愿者在当地开展“我们这十年”主题活动,鼓励老人们将红色故事用普通话讲给小朋友们,向年轻一代传播红色革命文化,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四川达州和安岳县兴隆镇大成山,团队成员走访红色基地、采集红色故事,将调研成果整理成册,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线上推普”授课,开展“我学习,我宣传,我是普通话代言人”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从普通话的学习者转化为普通话的宣传者,向家中四老宣传普通话,进一步鼓励年轻一代提高普通话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
青矜执手
红色传统“驻”校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安徽临泉和甘肃永登,志愿者带领农村留守儿童把传统文化学起来、诵出来,把党史唱出来、演出来、写出来。“诵经典,明史册”,孩子们书声琅琅、铿锵有力;“唱红歌,学党史”,孩子们配合手语《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祖国》;“习书法,铭党恩”,孩子们初习书法,以稚嫩的笔墨书写报国之志。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普通话水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江淮大地、黄土高原浸润书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田。
在“读好经典诗”课堂上,志愿者讲读音、讲作者、讲释文,向孩子们普及标准语音、让孩子们感悟诗词魅力;在“写好规范字”课程上,志愿者从基础笔画讲到字体结构,再结合读好经典诗的课程内容,将所学诗歌进行书法创作,让孩子们将经典从书本上学进头脑中,再汇入自己的作品里,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万众一心
中华民族“抱”成团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志愿者在尖扎县康杨镇尕么堂村当地视力障碍新鼎娱乐开展“歌声礼赞新时代”主题欢歌会,视障儿童高唱《爱我中华》,以青涩歌喉传递民族团结之声,在热烈活泼欢快的气氛中感悟普通话的内涵魅力。
“石榴籽课堂”于八月中旬以线上会议形式开展,津陇两地农村少数民族大中小学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媒介云端共赏“民族万花筒”。服务队成员分别分享了自己家乡的地理概况以及饮食和文化特色,从天津西青特产“赛鸭梨”——沙窝萝卜详细展示津城乡村风貌,以“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一块饼”为线索生动还原甘肃全貌。同学们纷纷表示,中国地图上相距千里的津陇两地遥遥相关,线上课堂让大家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深刻感悟到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坚定了四海同音语相同、凝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一个夏天,五个地区,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五千年的华语传承,无数个擦肩与回眸。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四海同音”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涌入山村、驻足边境、团结一心,致力推动学普通话、说普通话文明风尚持续深入传播,进一步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统一于普通话宣传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2022年9月9日 西青融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