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师大
  

津云 | “第一现场”开讲“第一主课” 天津师范大学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三进”


发布时间:2024-03-18

新学期伊始,全市高校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热潮,切实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连日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多支研学小分队,分赴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地,沿着总书记视察天津的足迹,通过座谈会、宣讲会,集体备课、情境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多角度、沉浸式研学活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作为市属高校唯一一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求,通过“学讲话,把握核心要义嵌入教学指导用书;讲内涵,选用鲜活事例融入课堂教学;循足迹,师生现场研学增强思想认同”三个渠道,集中开展集体备课丰富讲义教案,多种形式开展实践研学积累鲜活案例素材,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思政育人实效,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学理性与现实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性有机结合,让“第一主课”真正“解渴、吸睛、好用”,让学生真正“想上、愿上、爱上”这门思政“金课”。

在古文化街,师生共同体验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天津民俗与历史文化,将教材里讲到的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思想,融入鲜活的现实场景,传递给学生。在平津战役纪念馆,通过重温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奋斗历程,深刻感悟总书记强调的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反复琢磨、吸取营养,从中去提炼、去升华我们的领悟”的深刻内涵。在第六埠村,师生走进乡村民居和蔬菜大棚,听村民讲述灾后重建故事,展望乡村振兴新蓝图,真切感受第六埠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场景。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朝阳说,以往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主要是围在会议室里研读教材书本。以往的课堂讲授,也大多依赖讲义和课件。这一次我们把集体备课会和思政课堂拉到总书记视察的“第一现场”,给枯燥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鲜活的实景,也让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更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董新春老师在参加现场集体备课会和实践研习活动后谈到,“作为一名原理课教师,一直以来我都把讲理论这种大历史、大实践作为侧重点,有时候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眼前的小历史、小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重要讲话,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极大丰富,在实践研学过程中,更让我体验和收集到很多讲活这门课的生动素材,让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第一主课’的底气更足。”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202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青旭是赴西青区第六埠村实践研学小分队的一员,当天的现场教学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展开。刘青旭这样形容实践研学的收获,“一路看到的乡村现实让我直观体会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农村农民的重要意义,真切领悟到习总书记‘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这一殷殷嘱托的温情与深意。作为未来思政课教师,我将以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看家本领’,用好社会大课堂,努力成为善讲思政‘金课’的好老师。”

来源:2024年3月15日 津云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