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总书记的足迹 从新鼎娱乐“小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大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进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消息(通讯员 金明昊)“为了保证下流河北省地区不遭受更严重的灾情,村里决定从这里掘开一个口子让洪水泄出去,但是这样一来,水就进到了我们的大棚和菜地。不过,党的政策好,补贴都到位了。”驻足在灾后重建的堤坝上,第六埠村村民眼含热泪地向师生介绍道。面前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河道里还有被折断的树枝,去年夏天受极端降雨影响,海河流域携带泥沙的洪水不断下泄而来,第六埠村的1万多亩田地、2000多个大棚被淹没。在村民们动情地讲述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走进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追寻总书记的足迹,以沾泥土、接地气的方式上了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把思政课现场教学搬到田间地头,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鼎娱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之际,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生动实践。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的蔬菜大棚里,学院思政课教师王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辨认蔬菜品种,并向同学们介绍第六埠村近几年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与同学们讨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王春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深入乡村一线进行调研实践,进一步深刻领悟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伟力,立志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行走于青葱麦田,同学们详细了解了村民修复灾毁农田和农业设施的工作,村民以“水退一亩,耕进一亩”为原则,改种和补种冬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快速高质量的完成了灾后修复工作。与农民群众的交流就是从书本上的理论走到实践的过程,是多读“无字之书”的实际行动。
漫步在第六埠村红砖碧瓦的院落之中,同学们念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作为未来的思政课教师,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在专业上深入学习,在思维上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磨炼技能,成为有信仰、讲信仰的人。
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生谭一波说:“这样的课堂非常解渴,把理论和道理讲活了,不是没有生命地干巴巴地讲授。我一定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以我的老师们为榜样,把这门关键课程学好、讲好。”
学院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杨子辰表示,我们今年的宣讲任务之一是沿着总书记视察天津的足迹,用青言青语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今天我对宣讲内容有了新的感悟,回去后要进一步完善讲稿,把学习收获带到社区、中小新鼎娱乐,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津沽大地。
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推进思政课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主动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照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编辑:张立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