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
  

政治与行政学院王强:多读书,读好书


发布时间:2020-04-30

导师介绍

王强,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史学硕士、文学博士,兼任天津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师大研究基地研究员、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专家等。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和抗日战争史。主持、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专著1部、主编1部,副主编、合著若干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主讲课程有新民主主义专题与文献、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政党理论与政党制度、日本当代社会文化等。

多读书,读好书  为什么要多读书呢?

书是展示人类认识水平的重要平台,过去则是人类传承智慧、知识的主要媒介。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尽管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但图书仍然是智慧和知识的重要载体。不论身份、职业,人总是需要读点书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物质生活水准都提高了,不少人家里装饰豪华,但“气派”的新居里却没有图书的立身之地,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

读书对陶冶情操、修养性情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年学生,读书学习是现在的主要任务,也是将来安身立命的本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和鉴赏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敏捷才思,使人变得丰富、深刻、谦恭、有趣。不读书,内心世界不可能丰富,大脑空空如也,别人提什么话题也插不上话,浅薄、无趣的人是不大受欢迎的。所以,读书的好处甚多。

应该读哪些书呢?

读书重要,读好书更重要。因为图书千万,可谓“汗牛充栋”,而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所以读书不能良莠不分。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读的书自然也有分别。在此,不揣浅陋,从一般意义上谈谈个人的感受。在我国现代社会状况下,要成为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至少应该读若干部我国古代著名典籍。经史子集中,每一类中选取若干,比如“四书”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应该读,篇幅都不长;“五经”中《尚书》比较难读,古汉语能力不足,读起来费劲,但《诗经》还是应该略有了解。又比如史学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作,史实可信度和文学成就都很高,语言精美,且通俗易懂,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非研究者,可只读其中的《本纪》、《世家》和《列传》。子集中优秀著作很多,可根据自己感受和需要选取若干,比如《墨子》《荀子》《庄子》等等。此外,读古代优美文章不得不读《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其它各个专业领域的传世之作等。国外的经典众多,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值得选择,这是一套囊括各时期各国学界公认的各领域名著系列,目前已经翻译出版了近八百部,应该从中选择百八十部阅读,多数篇幅不长。从版本学上来讲,这样的大出版社著作即使陈列书架、传之后人,也是光彩的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可以说是汇集了各时期各领域人类思想之精华,对于我们丰富思想、升华精神、提高认识水平很有帮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但应该读,还应该读点原著。这方面在此就不多说了。

怎么读书好呢?

以我之浅见:一是要有一个大致的读书计划,并养成读书习惯,持之以恒。对于青年学子来说,一个月至少应读两三本书,这样一辈子能读的书也是十分有限。导学时了解到,我们的学生读书很少,不少人除了教科书就没什么啦,所以见识不可能广博。哈佛等世界名校的不少专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书(有的同时读十几本的章节),那可是研究性著作,还要求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宣讲交流,接受师生的评论和质询。想想便知,这样状态下的毕业生会差吗?只有天赋,不好好读书,缺乏吃苦耐劳、艰辛探索的精神,是难以成才的。二是要分精读和泛读,或者分功利性读书和修养性读书。人的精力有限,什么书都精读是不可能的,必须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没有精读深思,总是一目十行,恐怕难以亲近真理和深化认识。所以,对于专业学习、研究问题、发展需要的一些著作就需要精读,要边读边思考,甚至加批注、记笔记,要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另外就是非功利的、通识性的书,一般性阅读即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修养身心、涵养道德、提高品位是读书自然的收获,不要太多考虑目的性。实际上,不博览群书,专业也不容易深入。国内外许多大家,他们往往都是饱学之士,甚至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成绩。比如伟大的马克思、大画家达·芬奇、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毛泽东、郭沫若、杨振宁……尽管这些人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以上浅见,与同学们共勉!

供稿: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