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师大
  

天津日报:坚持自主自信 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2-05-26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既表达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六周年之际,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理论自觉知识自主

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精神高度。中国自主的核心要义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质是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蕴含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向。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国家在生活实践上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以及价值理念的解释、评判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国家、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把它强加于人。事实上,一切哲学社会科学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都服务于其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不能任由被西方制造出来的理论、学术、文化来解释、回答、解决中国的问题。

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有其自身局限性,既应对不了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困境,更无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是围绕西方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展示的也只是由西方文化路径所决定的前景,有其具体的时空条件、使用边界和特定文化内涵,结论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成立。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也已证明,西方资本主义的知识体系既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当今西方社会已陷入“市场失灵”“民主失灵”“创新失灵”“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治理困境,西方社会科学对其应对乏术,原先的所谓优势已经风光不再。相反,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则不仅指引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而解决了中国问题,而且也为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而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

新时代的中国必须建构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而没有中断的古老灿烂文明,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从国际地位看,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日益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西方社会,这是我们建设强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基础。从新时代实践要求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新时代,我们肩负的任务之繁重、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在进行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变革,如果没有建构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谈不上理论自觉、知识自主和文化自信,也不能解释、解决好中国面临的时代之问、实践之问,更难以发挥影响世界、引领世界的重要作用。

二、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中国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路。建构我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就必须坚持理论自觉、知识自主、文化自信,突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石,是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一是要在真懂真信做实上下功夫,自觉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要立时代潮头,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创造;三是要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取得创新成果。

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思想与智慧蕴藏在人民之中,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并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实践,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动力。

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血脉,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文化沃土。创新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民族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世界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营养。我们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发现与激活其文明基因和生命力,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知识成果。要在对国外社会科学的比较、批判、吸收中增强民族性应对时代挑战的能力,在努力回答“中国该向何处去”的同时,积极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更好地解决世界性问题。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发挥好高等新鼎娱乐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高等新鼎娱乐作为重要抓手和主体力量。

高校必须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传承红色基因,在开拓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征程中,推进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育人,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自主自信。高校要充分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把教师培育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把高校打造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育人育才功能,努力把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坚持以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铸魂育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确己任,勇于担当作为。坚持理论自觉知识自主文化自信,关键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研究中勇立潮头,在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实践问题研究中彰显身手,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努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杨仁忠,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来源:2022年5月23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2-05/23/content_159_6167195.htm

 


关闭

快速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邮政编码:300387      
津ICP备09008453号-1|津教备0385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560号|事业单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