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王义东研究团队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发表文章
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王义东研究团队在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发表论文“Reclamation of coastal marshes to croplands shifts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the Bohai Rim”,揭示了渤海湾滨海湿地有机质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对长期开垦的响应机制。
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巨大的碳库和很高的碳汇能力。然而,湿地不同粒级有机质(SOM)的化学组成及其对长期开垦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渤海湾滨海湿地(七里海和北大港)为研究区,基于粒级分组得到粗颗粒(cPOM,>250μm)、细颗粒(fPOM,53-250μm)和矿质结合有机质(MAOM,<53μm),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不同淹水条件湿地开垦为后有机质化学组成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我们发现,北大港湿地中微生物衍生的含N化合物显著高于七里海湿地,这与不同的淹水条件有关。七里海湿地开垦降低了MAOM中含N化合物(?28%)的相对丰度,却提高了脂类(+17%)和酚类(+40.7%)的相对丰度。北大港湿地开垦降低了三个粒级组分中单环芳烃的相对丰度(?60.3% ~ ?70.2%),提高了含N化合物的相对丰度(+175% ~ +407%)。相比之下,湿地开垦后SOM的化学组成呈现趋同性。综上,SOM化学组成的分异及变化趋势既受到粒径的调控,同时也受控于湿地初始的淹水条件。
该论文以天津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天津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的硕士生徐海静为第一作者,王义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862,42141014)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ldr.523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