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朱莹莹博士团队撰写的论文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otype and social anxiet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 of lonelines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在BMC Public Health发表。该论文得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JXQN-19-006)的资助支持。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青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提升当代青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其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等心理问题尤为重要。已有研究发现睡眠时型是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睡眠的双调控理论,个体的睡眠-觉醒周期会受到昼夜节律过程和内稳态过程的双重调控,只有两大系统协调工作才能使个体拥有稳定的睡眠节律和正常的心理行为活动。而夜晚型个体由于其内在生物钟与外在昼夜节律变化不匹配造成昼夜节律紊乱,更容易出现白天精神状态不佳、社交动机下降,社交焦虑增加等问题。然而,睡眠时型对社交焦虑的内在影响机制尚不清晰。基于此,研究团队对16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睡眠时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孤独感、感知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睡眠时型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即个体越倾向于夜晚型,其社交焦虑越严重。此外,孤独感在睡眠时型和社交焦虑间起到了显著中介作用。同时,感知社会支持显著调节了孤独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即相比低感知社会支持的个体,高感知社会支持的个体拥有较低的社交焦虑。团队研究还发现,朋友支持和重要他人的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相比家人支持,其更能显著调节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该研究揭示了睡眠时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为精准化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对提升当代青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4-20811-3
下一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欧洲文明研究院刘景华教授的论文《中古欧洲文明的特性与表征》在《探索与争鸣》发表